嘉義新港的板陶窯交趾剪黏工藝園區很久沒來了,一直都是很想再訪的景點。
板陶窯內種植了不少落羽松,這回趁著落羽松轉紅之際來訪,搭配園區內各樣巧思的交趾剪黏創作,感受結合著可愛和浪漫的氛圍。尤其是巨大的貓咪車站,更是讓人一進園區就覺愉悅,小朋友還能搭著小火車穿走過落羽松林間,也能在落羽松環繞的池畔旁一同享食光。
嘉義新港的板陶窯交趾剪黏工藝園區很久沒來了,一直都是很想再訪的景點。
板陶窯內種植了不少落羽松,這回趁著落羽松轉紅之際來訪,搭配園區內各樣巧思的交趾剪黏創作,感受結合著可愛和浪漫的氛圍。尤其是巨大的貓咪車站,更是讓人一進園區就覺愉悅,小朋友還能搭著小火車穿走過落羽松林間,也能在落羽松環繞的池畔旁一同享食光。
元旦連假第二天又跑了一趟嘉義,上星期回來後才在網路看到嘉義中埔鄉嘉134鄉道落羽松的新聞。
大片又密集整齊的落羽松一字排開,壯觀中構成一列又一列的落羽松隧道,讓來到這裡不感浪漫都難,雖然來時已過最美期,但還是能在林中上演一場屬於自己單人或雙影的冬季戀歌。
找了個天晴時,找了個藉口話,溜了出來。
凹仔底森林公園的落羽松前後來”巡視”了好幾回,就等「他們」轉紅時。
因為假日時這裡滿是休憩的民眾,要拍照可能不是那麼適合,找了個時機從工作中溜了出來;這天的美景,只有自己和自己的影子享用,熊友上班中。
今年的第一篇文章,承接去年的最後一篇而來,仍是雲林林內落羽松的景色。
它是水圳:調節水利,灌溉農田用;它不是楊柳:側看的垂枝羽葉,比素淨的楊柳上了更多的胭脂,綠中帶黃,紅中鑲金。
隨著水圳旁設立的水車裝置,園區內轉紅的落羽松,在陽光下像是套用黃色瀘鏡般,帶出了一份農家舊時光的味道。濁水滾滾,流經灌溉了多少年頭;那多少年頭農耕器具隨著機械化了,水圳的功能也隨著改變了。
雲林落羽松、冬日風情第二「畫」:水車農時光、夾道落羽松。
離開桂林的落羽松步道,雖然陽光沒了,還是按照原定計畫來到林內鄉,據說這裡的農田水利文物陳列館有著成排成列的落羽松。
雖然農田水利和落羽松是感覺上很搭不上邊的二個詞,來了才發現:還真是偷藏一手的美景,而且還是偶像劇等級的落羽松秘境林。
靜立數十年,自成一秘境的美。
太陽打下的光,映出了影,也打亮了枝頭上紅楬色的羽狀葉;在靜立的美中,我靜寧的踏影穿梭枝幹間,唯一的雜音是:不停歇的快門聲。
隨著幾個禮拜的天冷,這個星期來到位在古坑的桂林村,百公尺的落羽松步道正當轉色時,感受異國風情一場。